主要學歷
起止年月 |
學校 |
專業 |
1955.9-1959.7 |
湖南農學院 |
農學 |
主要經歷
起止年月
|
工作單位
|
職務職稱
|
1959.8-1985.12 |
湖南農學院農學系 |
助教,講師,副教授 |
1983.8-1991.3 |
湖南農學院農學系 |
主任 |
1995.1-2000.12 |
澳门新浦京 |
校長 |
1993.8-1994.2 |
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植物科學系 |
高級訪問學者 |
1985.12至今 |
澳门新浦京農學院 |
教授 |
2001.11至今 |
中國工程院 |
院士 |
2003.6至今 |
國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 |
主任 |
2001.3至今 |
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|
主任 |
返回
主要兼職
起止時間
|
單位名稱
|
兼職職務
|
1992.4 至今 |
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 |
成員 |
2003.6 至今 |
國際油菜咨詢委員會(GCIRC) |
委員 |
2003.6 至今 |
第十二屆國際油菜會議科學委員會 |
主席 |
1997.6-2001年 |
全國農科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作物學科組 |
副組長 |
1994.4 至今 |
中國作物學會 |
常務理事 |
2000.12至今 |
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 |
副理事長 |
1996.12至今 |
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|
副主席 |
1989.4 至今 |
湖南省作物學會 |
理事長 |
1989.8-2001年 |
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|
委員 |
1989.4 至今 |
農業部專家顧問組成員,后為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成員 |
|
1996.3 至今 |
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 |
|
1996.4至今 |
河南農業大學 |
兼職教授 |
2000.11至今 |
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|
委員 |
2004.3 至今 |
上海交通大學農業及生物學院顧問委員會 |
成員 |
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、貢獻
官春云從1959年起致力于作物栽培和育種的教學科研工作,在油菜栽培育種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,其研究成果產生了重大的社會、經濟效益。
1. 在油菜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理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樹
進一步探明了油菜生長發育基本規律,在理論上為指導油菜高產栽培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官春云通過對油菜器官建成和生理生態特性進行全面系統在研究,發現油菜的一些重要的生長發育規律:(1)油菜苗前期是主莖節數決定期,苗后后期是有效花芽數決定期,蕾薹期是有效胚珠數決定期,開花期是結合子數決定期,成熟期為粒重,油分和蛋白質含量決定期。(2)增加單位面積上總角果數是提高油菜單產的關鍵,在較高產情況下每果粒數和粒重也很重要。(3)油菜不同于稻麥,生物學產量和收獲指數均對提高經濟產量有重要作用。這些規律已成為油菜栽培的重要理論指導。
建立了油菜冬發栽培理論技術體系,使我國油菜主產區單產顯著提高。在上述基礎上,官春云于1964年最先提出"促進冬發是長江中游地區油菜高產的重要途徑"的觀點,進而建立了油菜冬發栽培理論技術體系,并提出了冬發油菜不同時期的形態生理指標和技術措施。其主要理論論點是:冬前是油菜器官分化和養分累積的重要時期,春后是器官建成的時期;油菜絕對干物質量雖然冬前少,春后多,但若冬前積累多,春后產量高;長江中游地區氣候有利于冬發。他長期深入農村辦樣板,1978年農業部在湖南舉辦長江中游四省油菜干部培訓班,他應邀作冬發技術專題講座,使這項技術在長江中游地區推廣,極大促進了油菜生產發展和產量的提高,畝產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90公斤左右。1978~1995年僅湖南因推廣油菜冬發技術增收20.7億元。近年又用信息技術開發冬技術的信息平臺,建立了國內首個油菜栽培管理專家系統。
首次按光溫生態特性油菜分為四種類型。不同品種對光溫生態條件有不同反應,這種不同反應影響作物的引種,育種,品種布局和栽培措施。官春云通過研究,于1986年首次提高將油菜光溫生態特性劃分為四種類型,即冬油菜中有冬性-弱感光型,半冬性-弱感光型,春性-弱感光型;春油菜僅有春性-強感光型。甘藍型油菜感溫,感光的敏感時期分別為7~8葉期和10~12葉期。確定了上述四種類型的地理分布,分析了內源赤霉素含量。這些研究成果改變了發往認為春油菜,冬油菜感光性均強,以及冬性越強的品種感光性越強的錯誤認識,對生產起了重要指導作用。這種分類得到我國,加拿大,俄羅斯,美國等國油菜知名專家的認同和贊許。
2. 在油菜優質高產育種特別是雙低品種選育等方面成就卓著
主持育成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10個。為了實現高產和優質的結合,官春云在1985年前主持育成油菜良種湘農油1號、湘農油2號、湘農油3號,1979年開始探索雙低(低芥酸,低硫苷)油菜等問題,1987年育成我國第一個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1號,這項成果曾被評為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,并被列為國"八五"重點推廣品種,之后又相繼育成了湘油13,湘油14,湘油15,湘農油571等7個雙低品種。這些品種已在湖南,江西,廣西,貴州,安徽,湖北等省大面積推廣近1.2億畝,新增20多億元。在此基礎上他總結提出了油菜雙低高產育種新方法:(1)組合方式以我國高產抗病品種作母本,引進的雙低品種作父本;(2)將雜種后代豐產性狀選擇放在首位;(3)將選種圃設置在隔離區內,解決了大量套袋影響選擇的問題;(4)選育花瓣大花粉多的品種,解決了長江中游地區春季多雨油菜結實不良的問題。
70年代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油菜雜優利用剛剛興起的時代,各種利用途徑都處于探索之中。官春云根據化學殺雄配組自由的特點,于1976年開始研究化學殺雄配制油菜雜種問題,于1979年篩選出第一個油菜高效無毒殺雄劑,之后這項研究列入國家 "六五"攻關計劃。經過多年研究共研制出4個高效無毒殺雄劑,建立了包括施藥時期,濃度,用量,父母本行比等在內的油菜化殺制種技術體系,可誘導90%以上雄性不育株率,并對化學殺雄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研究。官春云先后主持育成湘雜油1號、湘雜優6號雜交油菜。全國應用該技術已選配出8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勢組合,其中湘雜油1號創造了湖南油菜單產最高紀錄(268公斤/畝)。這一技術1987年在第七屆國際油菜會議上確認為國際領先技術。
3. 在油菜生物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
病蟲害是影響油菜產量,品質的重要因素。在官春云的主持下1994年利用Bt毒白基因轉化油菜,至1998年已獲得我國第一個穩定的轉基因油菜品系,并獲863項目資助,2000年專家鑒定認為該項目居國內領先水平。通過對油菜抗菌核病基因作圖群體分析,發表了國內第一張油菜分子標記遺傳圖譜,并對抗菌核病基因進行了QTL定位,同時也構建了cDNA文庫,正在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。基因工程雜交油菜研究也已獲得成功,已成功育成轉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系油菜,轉barstar基因的雄性不育恢復系,并育成強優勢組成。經農業部基因辦批準,這3個轉基因油菜品系正進行田間試驗。此外還育成1套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,并通過技術鑒定,近年來,采用輻射育種方法又培育出油酸含量70%以上油菜品系和雙低黃籽油菜品系,正在參加品比試驗和區域試驗中。
4. 在新疆生油菜研究上有重要發現
為了拓寬種質資源,1987年官春云與錢秀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"新疆,云南油菜野生資源的考察和研究",并率隊實地考察,發現一個n=9的十字花科物種,此前我國沒有該種的報道和記載。官春云等根據形態,生態,細胞遺傳學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結果確認這個種是Sinapis arvensis L.分布在中國的一個野生種。它生長勢強,抗病蟲性好,芥酸含量低,具有雄性不育胞質,是一個新的種質資源。通過研究,目前已獲得具新疆野生油菜胞質的雄性不育系。
官春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,堅持黨的路線,遵紀守法,忠誠黨的教育事業,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,學風嚴謹,科學求實。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攻關,國家863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國家948項目、國家高科持產業項目,省部重點科研項目等20多項;培育國家及省級審定油菜品種(組合)10個,其創立的冬發理論與培育品種推廣創社會經濟效益近50億元;出版專著8本(獨著,主編各4本),發表論文100多篇(其中第一作者學報級論文23篇);已獲科技成果獎10多項,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2項,省部一,二等獎4項,8項為第一名;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,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,2項為第一名。已培養碩士生15名,博士生20多名,博士后12名。
|